在我校“名师一堂课”期间,物流企业协会魏际刚教授为管理学院物流专业新生献上了生动的开学第一堂课。这堂课以“现代物流发展与机遇”为主题,魏老师由浅入深为同学们讲解了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及就业导向。
魏际刚教授是国务院发展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工作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产业经济研究部。本次课程,魏教授以中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引体,围绕物流的基本价值、产业竞争力、第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开展。其中,魏教授还特别提到“人才”这一概念,魏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并给同学们提出了树立目标、广泛学习、学会共赢的建议,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追求人生价值。
课后,魏际刚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针对人才培养、市场对未来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生动讲课
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
针对我校的人才培养,结合我校管理学院专业特点,魏教授说:学校属于服务业的范围,它是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教学“产品”的,这个教学“产品”就是每年向社会、向市场输出优秀人才。因此魏教授建议,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应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相应的培训和实习制度。管理学院各专业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要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符合市场需求构筑理论基础,提供实习机会。他建议管理学科的同学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不仅要关注新兴产业,也要关注发展转型中的传统产业;我国目前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前期,传统产业的转型势在必行,这类产业的转型势必将会给市场带来一股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热。
专业主义精神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四年大学,在教室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无限的价值?魏教授认为管理学科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因此同学们不仅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珍惜课余学习的机会,充实个人知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化的今天,同学们不仅要增加知识量,扩充知识;更要与社会对接,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主义精神,与时俱进,才是我们学习知识最重要的结果。
所谓专业主义精神是指: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学习、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人对学习和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他们对社会、对市场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
创新意识是赢得未来的法宝
产业转变力求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成型也是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魏际刚教授强调,学校在人才培养以及同学们在增强自身能力时,需要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在开阔自身视野的同时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能量,魏教授将创新意识生动地比喻成太阳能,只要有太阳就会有能量,只要能量不枯竭,我们的生命就能持续。很多人都很喜欢问“为什么这个人他成功了?”,“是什么才能让民族生生不息?”魏教授认为,这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仅立足于现在,还懂得放眼未来,放眼未来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创新系统,创新的能量源源不断地给予他们新视野,而这些新视野和能量就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参观校园
两个公式明确目标与定位
采访中,魏教授给我们写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公式,一个是针对学生的:“理论+实践+时代”,他说:“同学们用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理论结合不断的创新实践,紧扣这个特殊时代的特点,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持续、认真地把自己的目标贯彻落实,这才是我们成长和成才的关键。”还有一个公式针对学校教学:“现实性+长远性+生动性”,他认为学校在教学时要关注市场的发展,要结合现实的产业转型和市场规模扩张的实际情况,拓宽思维方式,拒绝枯燥的灌输,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把知识更形象化地教授给学生。
“学会共赢与合作”,魏教授的话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学会共赢,融入到一个行业的网络系统里,才能实现在博弈中的双赢;学会合作,要向共事的人合作,更要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实现社会资源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