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名师一堂课”教学活动期间,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赵瑞莲、王学伟、曹柳林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逯贵祯教授和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西红教授走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课堂,为2013级新生们传授自己渊博的学识知识、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心得。

同学们聚精会神听课
培养专业兴趣 激发创造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只有培养起对专业的兴趣,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创造和发挥潜能。来自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王学伟教授和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西红教授分别为2013级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们授课,他们都以自己生动的讲课风格展现着培养兴趣的重要性。王教授从专业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分析、专业设置的知识结构分析和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路线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讲课,他的讲座通俗易懂,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了解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正是由于对专业兴趣的培养,才有了创造能力的迸发。”张西红教授在讲课中强调说。张教授还通过计算机学科关于格尼斯堡七桥问题和梵天塔问题的引用,用详细的讲解、生动的事例吸引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切实激发学生们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王学伟教授
强化基础知识 树立自学意识
在201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堂上,中国传媒大学逯贵祯教授以“强化基础知识,树立自学意识”为主题,指引同学们正确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同时,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课堂上,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讲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部主任赵瑞莲教授在介绍软件工程专业和就业前景的同时,也强调了自主学习、打牢基础和把握实践锻炼机会的重要性。两位教授都希望同学们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强化基础知识,学会不断积累,树立自学意识。“父母送你们来这里不容易,请珍惜大学的学习环境,利用好课堂、图书馆、自习室、学术讲座、教室等资源。”赵瑞莲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逯贵祯教授则嘱咐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学意识,他认为学生一定要做到动手能力强,有自学能力,一方面多增长阅历,另一方面加深记忆,自己钻研学会才是最深刻的。强化基础,自立自学,教授们的讲课不仅给2013级新生们带来了专业认知,也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启迪着他们。

逯贵祯教授

赵瑞莲教授与同学们交流
加强实践能力 提高就业前景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名师一堂课”的课堂上,这也是多位专家学者重点强调的内容。其中,北京化工大学曹柳林教授重点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就业前景”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级自动化专业学生教授了大学的第一堂课。
曹教授详细向大家介绍了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前景,她表示:“自动化专业应用非常广泛,在北京化工大学每年的就业率可达98%,但前提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踏踏实实的学好基础课程,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给了同学们充分的信心和动力。在讲授自动化专业的类别与方向后,曹教授特别提到了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养实践性的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有实践能力,要使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他建议同学们假期可以去企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尽快适应社会,为自己光明的就业前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柳林教授
名师专家亲临课堂,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使同学们充分领略到了他们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对于同学们来说,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专业学习上的认知,更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大学道路的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树立努力奋斗、追求成功的信心。据悉,今后“名师一堂课”也将作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贯穿始终,各专业将根据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及就业方向等内容,聘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详尽的进行专业知识拓展,我们希望在我院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活动下,能不断提高我院专业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培养出众多创新型本科专业人才和应用型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