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创新为导向 走专业特色道路
发布时间:2014-05-27 09:31
点击量:
为了更高效科学地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修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大纲之际,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教研室主任孙丽云老师在北京化工大学科技楼与赵瑞莲教授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专业发展方向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赵瑞莲教授
紧跟时代脚步 调整专业方向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来的专业特色为计算机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该院结合新技术发展,计划将专业特色进一步调整为“移动互联”。对于此举,赵瑞莲教授指出“移动互联”是一个崭新的方向,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专业方向调整为“移动互联”,对学生的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好处。为了突出“移动互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赵瑞莲教授建议,课程应该偏向于对应用的开发。学校可根据现在与公司的合作办学,依靠公司的一些移动互联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应用开发,这样对学生就业会有很大帮助,另外还需要增加一些与移动通信相关的课程,以便更好地学习。
教学新改革 师生齐合作
今年是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之年,孙丽云老师向赵瑞莲教授详细介绍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现状,赵教授非常肯定教改的开展,她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她表示应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进行分门别类的改革。计算机类的一些基础课程,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原理性的知识,按照中等学生的接受水平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他扩展性的知识布置给学生课下去做,这样就不会耽误老师整体的教学进度;作业方面,她认为老师如果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准备,考核办法一定要跟上。教学手段从计科专业的整体课程来看,应该多样化,结合具体知识应用具体的教学手段。计算机的基础原理知识比较抽象,比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这些课程,学生自己根本看不懂,赵教授提出老师亲自为学生讲解,可以结合练习题给学生布置作业等来进行练习。
以不变应万变 学好基础知识
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学生对基础型课程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良好的知识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使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和转化。赵瑞莲教授指出随着现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大学四年只学点现在用的技术,过两年就不用了,因此还是需要充分掌握基础性的、原理性的知识,“万变不离其宗”,原理弄懂了,技术怎么变,都不怕。《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这些都是基本的原理和理论,大的框架学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基础性知识学好了,才能够有长远发展。
制定合理制度 提高实验效果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赵瑞莲教授认为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计科专业要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集中上机既要便于老师辅导学生,又要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赵教授建议可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采用小组答辩,问问题等形式提高实验效果。合理的制度和师生的合作是完成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激发老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从而有效地提升实验与实践教学的效果。
作为该院的特聘教授,赵瑞莲教授十分关心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交谈中也提出了很多可实施的建议和措施,有效地促进着该院教育教学和课程项目的研究。孙丽云老师代表该院认真领会和听取了赵教授的建议,并表示进一步思考和调整专业方向、充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向着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向前迈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