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声音产业的变革与展望论坛
发布时间:2024-05-15 14:40
点击量:
本网讯(传媒学院 左东兴)5月14日,“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声音产业的变革与展望论坛”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北方投资集团国际传媒教育研究院、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燕京理工学院、北京冠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声音艺术工作委员会协办,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北京蓝海听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会议现场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理事长姚国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志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硕导/博导姜燕,中国传媒大学综艺主持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文化艺术访问学者查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吴向阳,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宋法刚,声音产业人工智能主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北京冠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杜远智,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行业法律专家刘嘉明,冠声文化海外事业部市场总监郭阮晗晴,资深有声制作人段鸥鹏,资深声音制片、虚拟数字中之人经纪专家翟薇淇,独立制作人徐悠优,混音师、声音设计师郭鹏飞,音频IP评估与项目投资管理专家、高级咨询师、高级投资经理刘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客座讲师陈鹏乾,配音演员、制作人王钧瑶,宁理工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张笑言、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秦洋洋、成都文理学院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郭悦昆、昆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杨扬、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国庆忠老师、南宁理工学院马广越,燕京理工学院校长助理赵鹏、督导办公室、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论坛。

燕京理工学院校长助理赵鹏致辞
燕京理工学院校长助理赵鹏对各位嘉宾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在当下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燕京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有责任让教育教学跟上人工智能步伐,以实现高水平产教融合,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声音产业的变革与展望的交流,使教育改革走上新的台阶。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理事长姚国强教授表示,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声音产业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是一个机遇但更是挑战。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在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等方面以把握住声音产业发展的脉搏。
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炜认为,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对声音产业的重要性,加强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专注声音产业的社会价值,关注人工智能对声音产业的影响,创造出更多对社会有价值的作品。
杜远智老师为大家带来AI与声音的变革与展望,杜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为大家分享进入智媒时代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曾志华老师从技术驱动下内容生产的代际变革、数智时代的声音艺术以及数智时代的听觉复兴、数智时代的生存与探寻三个方面来为我们分享自己对于数智时代AI为人们带来的思考和困惑。查谦老师表示,只要人类还没有灭亡,机器永远也无法替代艺术工作者,剧场不死,人类的创作就永无止境。
刘欢老师为大家分享AI为喜马拉雅带来的赋能层面的调整。刘嘉明老师为大家分析了我国首例Al声音侵权案件,为大家带来防止声音侵权的解决方法。段鸥鹏老师介绍了当前趋势下视听内容的融合与创新。
郭阮晗晴老师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究竟何为AI+有声书?”并阐述了她的独到见解。翟薇淇老师以数字虚拟形象人物产业IP的孵化过程为脉络,深入剖析了诸如MANTA虚拟男团等具体案例,并重点介绍了娱乐直播互动型虚拟形象许安一。
徐悠优老师认为未来数字虚拟人行业,特别是二次元领域,对声音人才需求大。她期待学校培养更多声音人才,一起探索、成长,推动行业长远发展。郭鹏飞老师以中国声音为切入点讲述音频场景的终端创新。吴向阳院长从正反两面介绍了AI的影响,如快速确定方向并辅助创作,但也提到AI创作仅为数据生成,缺乏经验主义与人类情感。
宋法刚院长认为,人工智能虽是虚拟,却营造真实环境。艺术需形式呈现,是技术的反思。对学生而言,创新理念和思维对艺术追求及指令发出能力更重要,教学任务压力大。
姜燕教授认为,AI不一定能完全取代人的能力,需要用艺术去反哺艺术,最后回归到真正的艺术创作本身,共同营造的一个氛围、一个生态环境。

颁发聘书
在互联网快速变革与传媒行业强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为传媒学院未来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创新性思考和全新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