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马斯金教学名师丨白彦霞:与学生一起成长,桃李开遍四方
发布时间:2024-08-27 15:18
点击量:
本网讯(智能工程学院 刘彬)白彦霞,女,汉族,197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自动化专业负责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的领衔负责人,其主讲的本科课程涵盖《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自动化装置》等,其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成功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白老师负责的自动化教研室获评省级优秀基层组织。2023年获第九届河北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累计获奖8项:河北省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北赛区二等奖1项,“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华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河北省省赛一等奖1项。科研上,主持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2项,集团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和教改类论文13篇,期中EI检索的英文论文1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3篇。
课堂上的白彦霞老师
严谨任教,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执教的17年期间,白老师专心教学,悉心育人,白老师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白老师采用了史料法导入、实例导入、对比导入等不同的新课导入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该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白老师通过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实物讲授、案例讲解、仿真演示、实验体验等等。学生要学方法、学思维,做线上习题、线下习题和学科竞赛的习题,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学院级、学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以学促赛、以赛促学螺旋上升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2021年至今仅自动化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省级各类奖项49项,168人次。

白彦霞老师辅导学生做实验
白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经过两年多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构建了主要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且融合课程思政的高质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白老师担任了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传授者等更多的角色。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科技元素、思政元素、线下课堂等有机融合,教学过程变得丰富、活泼、有趣。

白彦霞老师生活照
积极引导,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
白老师一直强调“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学生而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严师,是对学生负责的好教师,这正是为人师表者应当为之奋斗,向此靠拢的目标。严师,并非讽刺挖苦,言语攻击的“严”,而是在教化学生时,身体力行,身教在先,言传在后,做学生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白老师始终遵循的原则是:充分备课、教学目标明确,精讲多练,实例教学,严肃活泼,互动教学。
面对学生就业的迷茫,白老师积极指导学生就业工作,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在白老师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就业。白老师更希望通过她的指导学生们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且可以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更加充实的答卷。

白彦霞老师获得诺奖马斯金教学名师
和蔼可亲,做学生生活中的知心人
在日常生活中,白老师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
白老师坚持正面教育,全面育人的原则。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不断强化他们的优点,把他们的闪光点放大,变缺点为优点。尽量不或少在大家面前批评他们的缺点或错误,特别是缺点突出的孩子更不能进行强化,不用放大镜去看他的缺点和弱点,相反是要用放大镜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小变化,在班上给他们树立威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白彦霞老师授课
不断学习,做职业生涯的领跑人
白老师强调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飞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应该不断的寻求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有不断拓展,不断的学习才是高等教育中的永恒真理。参加教学比赛就是一个自我成长和蜕变的过程,白老师从校级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创新大赛到参加教学名师比赛、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以及全国高等学校工程创客教育教学比赛等,每一次教学比赛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白老师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全身心地投入燕京理工学院的教育工作,默默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