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名校来了丨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形成“一条主线,两个机制,三个实践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5 10:40

点击量:

2025名校来了丨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形成“一条主线,两个机制,三个实践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

“一条主线,两个机制,三个实践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3+1”、“1+N证书”的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被批准为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紧扣学校 “四会五有” 育人要求

“三个一”的人才战略

高质量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连续多年获评就业先进单位

搜狐教育: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25搜狐名校来了高招特别节目“名校说专业”系列访谈栏目,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长李丽芬,节目的开始请您和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李丽芬: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长李丽芬,非常高兴能够给大家介绍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搜狐教育:接下来请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下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

李丽芬: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5年正式成立,系该校首批设立的二级学院之一。历经二十年建设发展,学院软硬件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提升,学科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学院曾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累计为社会输送13000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为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形成鲜明特色,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机制、三个实践层次”的育人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与工学结合机制,强化工程认知、工程实践、工程创新三个层次的递进式培养;推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1+N证书”制度,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领域,学院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获评河北省首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获批河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团队获评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物联网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获评2023年河北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彰显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搜狐教育: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专业都有哪些呢?

李丽芬:信息学院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形成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2005年首批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2010年增设通信工程专业,2015年拓展物联网工程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8年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2年布局人工智能专业,并于2024年新增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随着专业体系的持续完善,学院学生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自2016年燕京理工学院获批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以来,信息学院聚焦电子信息领域,系统推进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等举措,逐步构建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在校生提供从本科到硕士的连续深造通道。

搜狐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措施是怎样的?

李丽芬:学院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变革趋势,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引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业导向需求、能力驱动机制、项目贯通模式及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全过程,构建了“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创新驱动”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四会五有”(即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育人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确立了“五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及工程伦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达成上述目标,学院构建了“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产业实践”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嵌入式开发、跨学科创新、新技术应用及工程实践应用五大核心能力,形成从基础技能训练到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完整能力链条。

在实施路径上,学院以“思政引领铸魂、实践创新赋能、工程驱动强基”为指导思想,通过“课赛融合—以赛促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交叉融合—学科跨界”“数字赋能—技术赋能”“软硬结合—系统集成”五大核心路径,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搜狐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训条件如何?

李丽芬: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涵盖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协同育人两大维度。

第一,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学院已建成3个院级实验中心。

信息实验中心:承担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及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任务,配备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开发等专项实验室;

计算机中心:涵盖计算机类专业实验室集群及全校公共机房,提供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训环境;

创新中心:聚焦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实践,配置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开发等专项创新工坊。

所有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管理,近三年通过新建与扩建工程,完成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网络安全攻防实训室、电工电子综合实验平台及物联网全场景实训系统的升级改造,形成“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创新实践”三级支撑体系。

第二个,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与京津冀地区近50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基地,覆盖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全流程。通过定期走访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内涵。例如,与网易(有道)共建的数字教学实训基地,开展课程联合开发、双师型师资培训、企业导师驻校指导及就业推荐等全链条合作,形成“教学—实践—就业”闭环培养模式。图中展示的学生赴实习基地参观学习、校企联合签约等场景,正是学院推进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

搜狐教育:院长,师资是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李丽芬: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通过多维举措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一、深化产教融合实践

学院依托京津冀产业优势,系统推进教师暑期企业实践工程。教师团队以问题为导向,赴合作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将产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与科研课题。目前,学院教师年均挂职比例超20%,累计建成产教协同育人项目27项,形成“教学—科研—产业”联动机制。

二、强化教学竞赛引领

近三年,学院教师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竞赛中斩获36项荣誉,其中白名单赛事获奖31项(含全国一等奖3项)。获奖成果集中体现于教学案例创新领域,彰显了教师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及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显著成效。

三、推进技术认证赋能

学院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组织教师参与360、华为等行业技术认证培训。2025年,学院正式获批华为认证级ICT学院,带动教师团队考取鸿蒙系统开发、数通网络工程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同步指导学生参与行业认证考试,形成“以证促教、以证促学”的良性循环。

四、拓展协同发展平台

学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深度对接北京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定期邀请驻京高校名师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与教学指导。同时,通过承办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指委会议、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论坛,组织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等举措,搭建跨区域、跨学科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

搜狐教育:院长,据我所知,学院的校企合作起步非常早,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方面您有哪些经验给大家分享呢?

李丽芬:历经十余年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学校与企业协同构建“三个一”人才战略体系: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岗位培训体系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强化人才共育责任,选派资深工程师驻校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前置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毕业即具备半年以上企业实战经验。学校提供场地资源与生源保障,企业输送技术专家与实践项目,双方合力构建“双元育人”生态,有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具体实施层面,校企合作聚焦以下三大维度:

一、开展“认知启航”企业研学活动

针对大一新生,各专业由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联合带队,组织专业对口企业参观学习,实现专业全覆盖;同步邀请企业工程师开展行业认知讲座,确保新生全员参与。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技术观摩、岗位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认知框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二、构建“前沿领航”专家讲学体系

学院定期邀请行业领军专家举办技术讲座,内容涵盖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架构、人工智能应用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前沿领域。全年累计举办专题讲座20余场,单场参与学生超200人次,通过“技术解析+案例研讨+互动答疑”模式,拓宽学生技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同时,组织学生赴京东物流园、中国电信等标杆企业开展实地研学,深化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

三、实施“项目驱动”产教协同教学

推行“真题真做”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双师协同授课、企业案例嵌入教学、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联动等路径,实现教学与产业无缝对接。具体模式包括: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模块,企业工程师驻校讲授实训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构建“问题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教学闭环;组织学生将课程设计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场景,如智慧园区节能优化项目、网络安全攻防实训等,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搜狐教育:李院长,除了课内教学,咱们在课外,开展了哪些有特色的活动?

李丽芬:学科竞赛作为课外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载体,已形成“阶梯式”培养机制:大一阶段侧重基础夯实与多元探索,大二阶段聚焦专业方向与兴趣凝练,大三阶段强化经验积累与能力进阶,大四阶段深化竞赛攻坚与职业锚定。该机制通过“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模式及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辅导,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竞赛指导体系。近年来,学院创新实施“课赛融合”战略,将专业课程、学科竞赛与科技社团有机整合,通过优化课程知识图谱、改革过程性考核方式、开发竞赛命题资源库、组建跨年级竞赛团队、完善赛前培训体系等举措,实现教学与竞赛的双向赋能。2025年上半年,学院学科竞赛成果实现量质双升,参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40%,国家级奖项获奖率提升25%,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学生社团建设作为个性化育人平台的重要支撑,已形成“兴趣驱动+技术赋能”的双轨发展格局。学院现有社团涵盖兴趣拓展与技术实践两大类,其中兴趣类社团包括演讲与口才协会、棋牌竞技社、辩论联盟、摇滚音乐社等,技术类社团包含ACM程序设计协会、网络安全攻防社、数智产业创新中心等。各社团通过“项目制”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交流、技能提升与团队协作的实践载体,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在思想品德教育领域,学院以“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为品牌抓手,构建了“三维一体”的特色育人矩阵。活动以“感恩·爱党·爱国”为主线,通过“一封家书”书信文化工程、“红色经典”研读计划、“匠心筑梦”职业体验等沉浸式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二十五届,形成“一届一主题、一年一特色”的育人范式,其中“一封家书”项目被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模块,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品德养成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四会五有”(即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特质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搜狐教育:燕京理工学院学院的就业情况是怎样?

李丽芬:近年来,IT领域相关专业持续领跑就业市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因其技术迭代快、产业需求旺的特点,成为高薪就业的热门方向。本学院所设专业均聚焦IT领域前沿技术,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学科,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复合型能力结构,在就业市场中展现出较强竞争力,薪酬水平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广泛分布于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及教育领域,从事系统开发、算法设计、教学研究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则聚焦信息处理与通信系统建设,主要就业于通信运营商、智能设备制造企业及科研院所,承担系统研发、硬件设计、网络运维及技术管理等岗位。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构建“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双轮驱动培养体系,学生在学术深造与高质量就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录用率稳步提升,同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增长,就业质量持续优化。学院凭借卓越的就业指导服务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连续多年获评“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IT人才。

搜狐教育: 考生报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最大的理由是什么?

李丽芬:学校坐落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核心地带,地处环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与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交汇点。依托区位优势,学校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升级进程,与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生态。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共享行业资源等举措,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从课堂到职场的无缝衔接通道,同时推动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形成“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赋能人才链”的良性循环。

信息学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构建了“本专协同、交叉融合”的专业布局。本科层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7个专业,专科层面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个专业,全面覆盖信息科学前沿方向。各专业依托“新工科”建设理念,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行业应用”三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技术路径选择。

学院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学风氛围,打造“学术深造—职业发展—国际交流”三维发展平台。无论是选择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升学、海外研修还是直接就业,学生均可依托学院丰富的学术资源、严谨的治学传统及个性化的成长支持体系,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学院通过“学业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国际交流计划”等机制,助力学生实现学术理想与职业目标的有机统一,在数字时代浪潮中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搜狐教育:请为今年的高考学子送上寄语。

李丽芬:亲爱的同学们,作为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长,我谨代表学院 5000 余名师生,向正在规划人生航向的你,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祝金榜提名,心想事成。期待在燕理,与更好的你相遇。


责任编辑: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30 10: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