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新时代建筑技术与科技人才
发布时间:2020-08-05 11:05
点击量:
新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也赋予了建筑行业信息化与智慧化的新特征,我们的建筑在向智慧建筑发展,城市也在向智慧城市发展,未来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也将发生巨大变革,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建筑学院以“融合、重构、重塑、转变”为改革主题词,积极推进学科建设规划,凝练专业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建筑专业教育的未来。
面向行业人才需求,培养新时代建筑技术与科技人才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建筑学院通过调研分析,以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时代背景,技术和数字化在改变一切,中国城市建设进入绿色、低碳、生态的智慧建筑时代,建筑行业的未来将迈向数字化的未来。
面向未来,建筑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以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建筑数字化等为行业背景,用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思维,立足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政策导向,在人居环境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制定规划,落实举措。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建筑学院以“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定位职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初步确定:以“人居环境”与“智慧城市”为目标,通过与艺术和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新专业申报、重塑传统专业等方式,逐渐建立以建筑学为核心,由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组成的 “智慧人居”专业群和以智慧建筑与建造为核心,由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组成的“智慧建造”专业群,培养新时代建筑技术与科技人才。
根据现代行业所需,加快升级传统学科专业
建筑学院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风景园林四个本科专业涵盖两个一级学科,三个二级学科,同属建筑行业。学院通过对四个专业的传统技能与现代行业所需的新技能进行对比,计划进行如下升级改造。
建筑学专业将以人居环境、绿色建筑、数字建筑为特色,通过与艺术、信息相关学科的融合,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掌握绿色建筑技术与编程设计的建筑科技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将以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特色,融合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培养装配式生产、施工、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技能与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将以BIM技术、数字造价、智慧管理为特色,融合土木工程与大数据专业,培养掌握全过程BIM技术、信息技术、项目智慧管能力的数字造价管理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将以人居环境、数字化、信息化为特色,通过与艺术、信息相关学科的融合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参数化设计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的风景园林科技人才。
三大经验助力学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经过多年实践,建筑学院在跨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交叉融合与虚拟仿真实践应用三方面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在2020届的毕业生中,建筑学院与艺术学院尝试了“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建筑学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分工有合作,各有侧重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的尝试,探索了一套完整的、便于操作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路径。
跨专业交叉融合方面。建筑学院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建筑文化节”系列活动,其中建筑构造大赛尤为受学生喜爱。建筑构造比赛是由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三个专业学生组队参赛。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比赛中各有分工:建筑学专业学生负责造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负责结构优化,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负责造价控制与建造流程制定。在搭建过程中,通过各专业的协同工作,通过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建造实践,让学生充分整体感受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环节,了解各专业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虚拟仿真实践应用方面。2020年举办的校园空间设计大赛要求学生以“绿色、开放、共享”为设计理念,在校园面积为1.5万㎡的地块,设计学校国际交流中心,建筑功能满足国际交流中心的接待、交流、学习、会议、展示、演播等功能,满足国家设计标准。由于受疫情影响,大赛一改往日传统的图纸展示与汇报形式,参赛学生结合本学期的线上课程,同时学习相关软件,进行虚拟设计,并且建立虚拟展厅举办线上虚拟展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建筑学院将积紧跟行业前沿,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新理念、新模式、新内容为内涵,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特色,改造升级传统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