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系列风采展示(2)
发布时间:2021-09-16 09:04
点击量:

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云彩霞、李丽芬、侯建军、蔡小庆、张秋菊、鲁小利、宋晓华、任文凤、程晓婷
获得荣誉:河北省创新教育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团队介绍: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团队是以优秀教师云彩霞为带头人、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经验丰富的老年、中年教师和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一线教学团队。
团队现讲授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路原理、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电子信息类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团队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在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
《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效果良好,获得河北省创新教育成果一等奖;教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嵌入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改课题《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改课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了教改论文10余篇;教学与科研并重,团队成员先后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30余篇;承担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

团队名称: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刘继超、白彦霞、常文慧、李昆、赵燕、张伟娟、张景苹、聂伟、孙洪程
获得荣誉:优秀科研团队、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
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承担自动化专业课程群的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课外实践和电子竞赛等教学工作。团队现有成员9人,多数为多年从事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的一线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教改和课程建设经验。职称结构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助教1人。学历结构为博士1人,其余均为硕士。团队老中青结合,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互补,综合素质较高。多名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师,主持和参与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院级项目,荣获多项国家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多篇被三大检索期刊收录的论文。指导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团队教师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敬业负责,团结协作,得到学生、督导专家和同行认可。
自动化专业团队建设以前期改革成果为基础,围绕教学团队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为宗旨,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强化实践为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地方经济服务为目标。重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赛促改,推动学科竞赛反哺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工程基本素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团队综合素质,打造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组建和培养专业教学梯队。通过交流、培训、学习、改革和应用提高团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为学生服务能力。

团队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黄春梅、陈建中、王淑江、吴玉琴、魏淑华、韩静丽、赵敏、潘润杰、张文晋、曲文强、刘长宏、李贞君、于慧会、刘雯、高湘钧
获得荣誉:燕京理工学院首届教学案例二等奖,燕京理工学院首届“一师一优课”一等奖
团队介绍: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教学研究和改革载体,建立“传帮带”老中青三个梯队。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较为合理,整体素质优良。以团队为合力,凝神聚力,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开辟一套适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本事和实践能力。
团队具有规范的工作模式和策略,注重教学计划常规和教学法活动的落实,注重团体备课制度的落实,注重在“传、帮、带、促”氛围中学习提高。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行为习惯,不断开拓创新打造广大学生喜爱的概论课。坚持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原则,建设“四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平台。建立特聘教授制度,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协作,统筹课内课外,强化实践育人;通过组织示范马院与非示范马院结对、公办民办互帮互助,整体提升马院发展水平;通过高校马院与区教育局结对共建,推进两支队伍联动。在课堂教学中,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增强概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效应。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融媒体教学等不同形式,化抽象理论为具体实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理论之星讲坛,举办党史理论知识问答比赛,还可以组织同学参与京津冀地区社会调查等,增强概论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团队名称:基础课程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沈宏、郑建楠、陈良雨、王翠翠、夏国栋、陈旺、石莹、刘洋、李晓峰、侯晓乐
获得荣誉: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河北省师德标兵,2021年燕京理工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包括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4项,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等多项。
团队介绍:
以沈宏院长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主要进行艺术学院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获得了多次学校创新成果、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等多项成果。艺术学院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结合,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和时事热点等内容与造型基础、构成基础等多门基础课程教学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团队名称:英语类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陈仲利、刘娜娜、王军霞、徐鑫、张敬儒、张义、贾艳春、张帆、段佳燕、米晓丽、周十男、王永甜、丁宁、郑丹
获得荣誉:2021年获批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二等奖;2020年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燕京理工学院优秀科研团队,燕京理工学院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19年获得燕京理工学院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河北省高校“世纪之星”外语金课团队大赛三等奖;2017年获得第七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学微课大赛英语组优秀奖。
团队介绍:
团队从2005年开始创建,团队成员包括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团队中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3名、主讲教师6名、年轻教师4名。团队带头人陈仲利教授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刘娜娜为北方国际大学联盟诺奖马斯金教学名师、燕京理工学院教学名师,张敬儒老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23年,参与中国航天员大队、胜利油田、海南航空公司、“歆语工程”等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有丰富的团队建设经验。
团队前期已经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团队申请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2017——2019,GH172039;陈仲利),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项。承担教育部产学研项目一项、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三项、河北省高等教育厅教改项目四项、校级课题两项。近几年来,团队成员近几年共发表各类论文共5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篇。共出版教材54本,其中《最新英美报刊选读》、《新思维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等25本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称号。
团队建设以科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学校高水平发展需要,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为核心,经过实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授课比赛、教科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团队名称:法学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袁泉、刘丽霞、蔡丽辉、胡海春、徐磊、吕林
获得荣誉:
2019年法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刘丽霞“《民事诉讼法》课程的职业场景项目行动教学实施”获河北省第一届创新教育研究实验与成果评奖的二等奖,袁泉获燕京理工学院第一届教学案例比赛一等奖,蔡丽辉获燕京理工学院第一届教学案例比赛二等奖,吕林获燕京理工学院第一届教学案例比赛三等奖。
团队介绍:
团队多年来专注于教学方法的研讨和探索,形成团队教学配合模式。以专业负责人为主,对专业进行总体安排的同时,关注专业基础学习把控,民法课程群负责人进行专业部门法,商法课程群负责人进行专业实务技能,骨干教师分别从刑法课程类、民商实务类、国际法课程类进行配合。
整体教学思路是从低到高,由浅而深,从夯实专业基础、扎实专业部门法,到提升实务应用能力,层级分明;全面兼顾,民法课程组与刑法课程组形成专业部门法支柱,行政法、经济法等专业部门法系统学习,部门兼顾,法学体系完整,交叉教学要求清晰。
团队逐步递增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形成“一规二课三教,日常勤于交流”的团队习惯。“一规”是指老教师带领新成员,首先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课程思政;“二课”是强化磨炼教学基本功,团队定期集体备课,尤其是基础课和前沿课程,阶段性进行专业前沿问题研讨,在科研方面互相交流学习;“三教”是经常性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交流,探讨更好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学生学习反馈、思想变化,都第一时间进行交流,便于所有成员进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