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堂课 | 北京化工大学陈畅教授、河北工程大学马希青教授为新生导航
发布时间:2021-10-16 10:52
点击量:
本网讯(工学院 蔡文玲 严如梦 武明禹)10月15日,工学院特邀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畅教授和河北工程大学教学名师马希青教授为学院各专业新生开讲名师一堂课。工学院院长李秋生、副院长刘军凯、各专业负责人、相关教师与辅导员老师及2021级全体新生参加此次讲座。
提升专业认知 成就高端人才

陈畅教授讲座现场
陈畅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主持科研项目包括生物质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生物质科技。
讲座上,陈教授以中国大气环境和能源问题为切入点,分别从能源结构、环境压力和国家战略三方面阐述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必要性。陈教授强调,高校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应当承担新时代青年使命,努力拼搏,顽强创新,踏实工作,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教授指出,国家支持实施《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生化发展指导意见》表明生物质能源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高质量人才。同学们应提高自身的专业认知度,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始终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此外,陈教授引用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物质能源,讲解通俗易懂。他谈到新中国人民健康和巨大医疗上成就时,以疫苗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糖蛋白以及干扰素最新研究成果,学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搭建竞赛平台 注重实践培养

马希青教授讲座现场
马希青教授,河北工程大学机械与装备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工程图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教学名师。
马希青教授结合自身带领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他认为团队应将实验室作为“训练场”,队员通过新设计、产品研发、实际训练、现场竞技等环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
马教授表示,要努力建立一支富有朝气,能团结战斗,在国内外比赛中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团队,并将其进一步打造成基础牢固、管理到位、运行良好、适于创新人才锻炼与培养,且在校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要以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为抓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达到创新人才迭出、服务社会的目的。
讲座结束后,马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体会。首先,要提升自我能力;其次,“一个好汉三个帮”,若想做成事,团队、载体和平台建设缺一不可,使团队更好地扬长避短,发挥更强大的实力;第三,马教授强调精神的重要性,精神是动力之源,是面对挫折的良药。
工学院院长李秋生表示,现在的高新制造产业离不开工科专业,这是社会刚性需求,参加比赛、开展竞赛活动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不谋而合。李院长希望同学们在燕京理工学院掌握劳动技能、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职场竞争力。

讲座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