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丨图书馆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22-08-29 09:01
点击量:
本网讯(图文信息中心 刘芳璐)又到了开学季,图书馆在新学期继续分享好书给同学们,让金秋有书相伴。

《清风传家》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 中国方正出版社
本书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黄旭华、钟南山、张富清、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总书记谈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诗人,是伟大的书法家,在文学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辉煌人物。全书四个部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再得意、又失意。这本书的作者是林语堂,写书人和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两人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实在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给予了我很多人生智慧和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天津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是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 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繁花》作者: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金宇澄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0岁的阿宝开始,以中年的小毛去世结束,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描写了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生存状况。其表现的主题是宏观大历史下小人物随波逐流的命运无常的无奈,如张爱玲、王安忆等海派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呈现的是无论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恒定的、琐碎的、精细的、世俗的市民传统,并在这种琐碎和精细中展现最真实的生活本相,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与人间烟火,引起人们的共情。

《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书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一幅人类生活的完美图画,一幅该时代俄罗斯的完美图画,一幅供所有人感悟的有关欢乐与悲哀、伟大与耻辱的完美图画,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译林出版社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嘉丽·奥哈拉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时期的南北战争以及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带灯》作者:贾平凹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带灯”有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光发亮之意,作品结尾写道河滩出现了大片的萤火虫,预示像带灯这样的干部将会大量涌现。小说的结尾恰好点明了作家的写作意愿:在当今社会,如果每个人都像萤火虫一样,积极地发出自己的一点点光亮,那聚集起来的光明便可以照亮身边更多的人。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这本书通过对风筝的表述,隐喻了主人公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内心的坦诚,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最终得以顿悟,人性得以成熟的过程。风筝这一象征体在促成结构完整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创造出内容上的艺术美感。

《四世同堂》作者:老舍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安娜·卡列尼娜》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