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燕理学子何思达和李润焕作品获省级奖项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10 14:57

点击量:

本网讯(宣传部 刘婷婷)近日,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七届河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结果的通知》,由学校宣传部付盛通老师指导的传媒学院摄影专业2214班何思达的作品《建木无桎》获得微电影类二等奖、《听见》获得微视频类三等奖,由人文教育学院王妍老师指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108班李润焕的作品《以薪火,点微光——我的支教纪实》获得网络文章类二等奖。

获奖通知

·深度结合所学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燕京理工学院第一时间组建四川震区支农支教实践团,自此之后,学校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到四川平武的中小学开展支教实践活动。一批批师生支教团背起行囊,跨越一千多公里,走向基层、扎根乡村,开展支教支农活动。这一坚持,已有十六年,从未间断。截至目前,燕京理工学院已有300多名师生参加到支教支农活动中去,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2023年暑假四川平武支农支教实践团再出征

在2023年的暑假,传媒学院摄影专业2214班何思达和人文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108班李润焕成为支农支教实践团的一员,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他们将自己所学传授至每一双渴望知识的双眼,结合所学专业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优秀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了自己的青春答卷。

·何思达:在暑假期间,做一件终生难忘且意义非凡的事情

支农支教纪录片《听见》

“我学的是摄影专业,我很热爱这个专业,当我来到平武,看到孩子们纯真又可爱的笑脸,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想将镜头聚焦这段支教故事,记录下这段珍贵的时光。”接过前辈们手中的火炬,何思达毅然踏上了支教的旅程。当跨越千里来到四川平武,他想利用暑假时间,去做一件终生难忘且意义非凡的事情。在学校宣传部付盛通老师的帮助、建议和指导下,他创作了纪录片《听见》,以第一视角的方式讲述了支农支教的故事,获得了微视频类三等奖,在社交平台上收获15w+的浏览量。

何思达在四川平武支农支教

暑假的支农支教已然落下帷幕,但支教故事仍在何思达心中久久激荡,未曾停息。在2024年的寒假,何思达奔赴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佃坪乡佃坪小学持续记录乡村小学的故事,用自己的所学专业去创作有温度、有深度、热气腾腾的作品,以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让自己的“看见”发挥出更大、更深远的力量。

·李润焕:我在孩子们的答案里,找到了支教真正的意义

李润焕在支农支教课堂上讲课

四川平武是李润焕第二次的支教,在一次次地奔赴中,在一声声“小李老师”地呼唤中,在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和一双双清澈的双眼中,李润焕找到了支教真正的意义,第一次的支教经历使李润焕更加坚定地踏入四川平武的土地。


李润焕获奖作品《以薪火,点微光——我的支教纪实》节选

“我用我的眼睛和耳朵汲取着四川平武的一切,如果再选择一次,我依旧会做出如此的选择,尽管还是要经历很多磨合和波折。感谢生命中的所有遇见,谢谢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让我感受到了浮躁世界中难能可贵的纯粹……”在李润焕的获奖作品《以薪火,点微光——我的支教纪实》中,从大学生到支教老师,从课堂到翻山越岭的家访,从初次尝试到未完待续,她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描摹了平武支教的故事,以脚步丈量着平武大地的纬度,以青春答卷刻画着实践伟力。

·聚焦社会热点,彰显育人成果


获奖作品《建木无桎》

何思达拍摄的作品《建木无桎》改编自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讲述了一位救子心切的母亲面对巨额的治疗费用手足无措,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如果母亲在树下长跪不起便会代其支付治疗费用,于是社会各界纷纷伸以援手,最后成功救子。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医生即为佚名网友,“曲线救人”后全身而退。

《建木无桎》拍摄现场

“建木”取自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同时作为贯穿本片的故事线索,建构了以“树”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网,推动故事的后续发展,彰显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付盛通老师的指导下,镜头聚焦社会事件,挖掘了深层次的生活和人物逻辑,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呈现了个体和群体的内在情感。

燕京理工学院始终重视教育教学成果的产出与转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深化产教融合。燕理学子不断在各类赛事中再摘佳绩、再上新阶、再传捷报,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果,不断地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16 15: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