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级台阶的“负重前行”,“妈”式宿管阿姨的爱与责任
发布时间:2025-03-21 17:23
点击量:
本网讯(宣传部 刘婷婷)“当时看到孩子脚受伤了,我非常心疼,想也没想就把她背上六楼了。”近日,燕京理工学院星苑的宿管阿姨刘爱红把脚扭伤的马子涵背上六楼,132级台阶,14分37秒,这段没有出现在任何教学大纲里的“负重旅程”,成为燕理最动人的一课。
“上来,姨背你!”
马子涵为宿管阿姨刘爱红赠送锦旗(左为刘爱红,右为马子涵)
环境与健康学院的马子涵踩空楼梯导致脚踝韧带撕裂,巡逻车师傅在接到学生求助后,第一时间开启“服务绿色通道”,将她从教学楼送至宿舍楼下,宿管阿姨刘爱红看到这一幕便疾步而去。“当时脚踝肿得像个馒头,每挪一步都钻心地疼。”当马子涵还在发愁如何爬上六楼时,刘爱红毫不犹豫地说“上来,姨背你!”。
132级台阶,14分37秒的“负重旅程”中,刘爱红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将马子涵送至宿舍后,刘爱红叮嘱马子涵她走路要更加小心,并主动加了马子涵的微信,告诉她“记得热敷,别碰冷水,有啥事和姨说”。
马子涵写给刘爱红阿姨的感谢信
“自己独自爬上六楼都很累,不敢相信在里三层外三层穿衣的冬天,背着一个人上楼是多么大的运动量,趴在您的背上,听着您微微的喘息声,我的泪不禁湿润了……”马子涵的感谢信中再次重温了当时的情景,她满怀感激之情。“上到三楼就感觉累了,但一看孩子的脚肿的走路都不能走,我就想着一定要把她背上去。”回到值班室的刘爱红,衣衫已经被汗水浸湿透了,她仍心系脚扭伤的马子涵。
双向奔赴的温暖
工作中的宿管阿姨刘爱红
“您的背不算宽厚,却充满力量,在您背上我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您的温暖与坚定……”马子涵写给刘爱红的感谢信情真意切,一字一句无不所说着这段双向奔赴的温暖。“这些孩子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放了寒暑假时间长不见她们还挺想念的,她们一见到我就给我个大大的拥抱,说‘阿姨,好久不见你,好想你啊!’”。
学生们送给刘爱红的鲜花
刘爱红的手上粘贴着带有卡通图案的创可贴,她在清理宿舍楼前杂物的时候,手指不小心受伤了,这是学生们给她的创可贴。随即,她指向窗边学生们送的一盆盆鲜花,每当说起和学生们的一点一滴,她总是笑眼盈盈。值班室宿舍窗外四季轮换,窗台边的鲜花一直盛开,像是永不凋零的春天,盛开在燕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妈”式宿管阿姨的守护
刘爱红密密麻麻们的“学生档案”
初见刘爱红时,她正在清点暖宫贴、感冒药、退烧药、针线盒等物品。“这些都得随时准备着,万一孩子们身体不舒服能及时用上。”在干净整洁的值班室,刘爱红的笔记上详细地记录着学生最新电话、辅导员电话、宿舍报修情况等,像是一本“学生档案”。
在与刘爱红的对话中,“孩子”这个词语频繁出现。“您觉得您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刘爱红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母女”。除了日常工作外,刘爱红还会帮学生们缝衣服、缝娃娃、收衣服……每一个宿舍的学生名字她都倒背如流,和一群与刘爱红女儿相仿年纪的“孩子们”相处中,她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带入“母亲”的角色,承担起星苑宿舍楼所有“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我觉得不只是我,换做其他人也会背着她上楼。”刘爱红说。在燕理的校园里,有太多的温暖瞬间:认真仔细维修宿舍楼的维修工、深夜为考研学子留门的保安、值班室里时常备着各种药物的宿管阿姨……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刘爱红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育人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双向奔赴。
迎新时,宿管阿姨接过一个又一个行李
迎接2024级新生时,宿管阿姨李红霞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学生从“小家”到“大家”,承担起家长的角色,为学生的在校生活保驾护航。在近八年的宿管工作中,她接过无数个行李,成为无数名学生的“楼妈”,所有后勤保障人员尽职尽责的为学生搭建起温暖的“大家”。
暮色中的星苑宿舍楼渐次亮起灯火,刘爱红又开始新一轮的楼层巡查。132级台阶上,那个曾令无数人动容的背影依然挺拔如初。在燕理校园,一位位普通劳动者的温暖坚守,正书写着新时代高校育人的生动注脚。
家校育人的强大合力
学生们送给宿管阿姨的感谢信
据不完全统计,上一学期学校已经收到100多封感谢信。感谢维修工叔叔、感谢宿管阿姨、感谢保安大叔……学生们的手写信密密麻麻,摞成厚厚一叠,生动地诠释着发生在燕理校园的温馨故事。
后勤保障团队收到的感谢信(部分展示)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这些非教师群体用爱与坚守为燕理学子打造了温暖的“家”,与教师群体共同完成了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形成了家校育人的强大合力,贯彻落实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
学生们为宿管阿姨赠送锦旗
从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营养健康的食堂到智慧后勤系统的全面覆盖,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始终坚持以师生需求为核心,以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为宗旨,构建了高效、专业、暖心的保障体系,近年来在师生满意度调查中好评率连续超过95%,收获了师生和家长多重赞誉,用专业与温度诠释了服务育人的深刻内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后盾。
如果说大学中的第一课堂是教书育人,发生在燕理校园的种种动人故事则是第二课堂,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常怀感恩之心,真正地成为一名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