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用创新宣讲 让“两弹一星”的红色精神历久弥新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7 09:12

点击量:

本网讯(传媒学院 袁润雪)在位于中国北方的燕京理工学院,一群传媒专业的学生正致力于一项特殊的使命:让一段关乎国家荣耀与科学牺牲的历史,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活力。

他们所宣讲的,是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核武与航天计划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如今,这支名为“红声‘传’响”的党史宣讲团,正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与生动的故事分享,将这一精神内核传递给他们的同龄人。

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党史宣讲团

从理论到实践: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可触达的叙事

为了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宣讲团进行了精心的内容设计。他们摒弃了单向灌输的模式,构建了一套“理论+技术+传播”的融合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让精神变得可感知,”宣讲团的一位成员表示,“仅仅重复口号是苍白的,但如果你能讲清楚‘中国环流三号’装置为何是技术突破,或者用一块磁铁演示核聚变的原理,抽象的理念就会立刻变得具体而迷人。”

团队成员赵芯玮通过解析核电站的安全屏障来消除公众疑虑;李盈则用创新的“磁铁游戏”类比,将复杂的核聚变原理可视化;孔祥昰尧和杨欣梦则分别聚焦于前沿科技与国家能源战略,勾勒出核技术从国防基石到民生保障的完整图景。

情感的共鸣:用英雄事迹唤醒集体记忆

传媒学院党史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

技术的讲解固化了认知,而英雄的故事则触动了心灵。宣讲活动中,最打动人心的环节是功勋科学家事迹的分享。

成员郝梓泽和吕旭涵讲述了物理学家王淦昌隐姓埋名十七载、与家人断绝联系以投身国防科研的故事,以及力学家郭永怀在空难中牺牲时,与警卫员紧紧相拥以保护宝贵数据文件的瞬间。这些叙事在课堂上营造出肃穆的氛围,许多师生为之动容。

“当听到先辈们为了一个信念可以付出一切时,你很难不思考自己人生的选择,”一名在场的学生分享道,“它让你意识到,‘爱国’不是一个遥远的词汇,而是与每个人的责任息息相关。”

精神的现代回响:连接历史与未来

传媒学院党史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

此次宣讲活动超越了传统的历史教育,成为一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理想信念实践。组织者认为,其成功在于将宏大的精神价值解码为青年学子在专业学习、团队协作和人生抉择中可遵循的具体指引。

“自力更生与勇于登攀,对应着攻克技术难关的科研精神;大力协同,则是任何复杂项目成功的基石,”宣讲团指导老师如是说,“我们正在做的,是为这些永恒的品质找到当代的注脚。”

据悉,“红声‘传’响”党史宣讲团计划进一步优化其内容与形式,扩大传播覆盖面。他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发端于戈壁的“两弹一星”精神,依然能在新时代的大学课堂里,找到薪火相传的青春载体。

责任编辑: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27 09:48:35